当前位置: 当前位置:首页 > 潮流 > 明朝经济繁荣无比,为何国库却十分空虚?一手好牌打稀烂 正文

明朝经济繁荣无比,为何国库却十分空虚?一手好牌打稀烂

2025-04-05 07:41:56 来源:全球新闻网 作者:浮光 点击:9874次

一直想不明白明朝为什么穷,有人会说明朝哪里穷了,中后期那么多白银流向中国,妥妥的贸易顺差,怎么会穷呢?也有人说明朝穷也就是朝廷财政穷,财富都集中到了大地主和官僚集团手里,他们可一点也不穷,明朝穷,穷的是国家和底层百姓。今天我们聊一聊明朝的财政,看它有哪些特点,又是怎么一步步拉垮一个国家的。财政无非取和用两项。管子说“取于民有度,用之有止,国虽小必安;取于民无度,用之不止,国虽大必危”意思是说,国家本身不产生财富,财富都是来自老百姓,在征收和使用上都要有度。但朱元璋刚刚建立明朝的时候,就碰到了一个大问题,因为经历了一波又一波的战争,好多田地都荒废了,没有人耕种。可是古代中国的财税,主要靠土地税,没有人种地,钱从哪里来呢?取都没法取,何谈用啊?于是,朱元璋设计了一大堆政策来打通财税问题,首先要让人有地种。从1367年明朝刚刚建立,一直到永乐年间,这段大约六十年的时间里,朱元璋和朱棣大搞移民政策,将几百万人进行大迁徙,具体数字有很多说法,有说两百多万的,也有说七百万的。总之,移民规模非常大,移民的目的很简单,就是为了解决人口和土地不均衡的问题,把百姓从人多地少的辖乡迁移到人少地多的宽乡,这样就不会有闲着的土地了。人人都有田种,也就培养了更多的税基。由于乱流动,朱元璋还搞了个户贴制度,类似现在的户口簿,户帖上面写的三条。第一是朱元璋的政策宗旨。大致就是说国家政权已经稳定,但是人口还没统计好,就给每家发一张户帖。第二是写户主的名字,出生地,家里人按年龄大小写上关系。第三是写家庭财产,有多少房子、田地、牛船,啥都算上。政府根据每家的情况来编户,把人分成不同的职业。主要有三种,一是民户,二是军户,三是匠户,还有沿海地区的一种灶户,就是专门搞渔业的。另外,寺庙里的僧人,道馆里的道士都发度牒,相当于身份证。总之,每个人的职责都清清楚楚。从后来的视角看,有人觉得户帖制度限制了社会活力,阻碍了阶层流动,但以当时的社会背景看,这个制度至少能统计人口,普查经济,这些都是收税的基础。搞了户贴制以后,到了洪武十四年,朝廷还编了个赋役皇册,让不同的户籍承担不同的赋役义务。再到洪武十九年,朝廷在江浙地区测量土地进行土地确权,因为土地大小各不相同,形状也不一样,画在册子上就像鱼鳞一样,所以叫鱼鳞图册,有了户贴、赋役皇册,鱼鳞册,从此朝收收税就有根据了。到了洪武二十六年,全国的税粮就收了三千两百多万担,相当于元朝的三倍,税收其实就是展现国家权力的一种方式,而权力这东西本来就喜欢扩,国家权力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收钱的地方。除了最重要的田税,明朝还有种类繁多的其他收入,比如盐税、茶税、商业税、杂社税、矿税,外国进贡啥的?首先,盐一直是历史历代重点把控的资源,因为谁都离不开盐,而且盐赚钱特别快,是个暴利品。在朱元璋还没统一全国的时候,就把盐税当成商品税,只不过没有专营。等全国都统一,大约在洪武三年的时候,朱元璋搞了个开中制,具体做法就是给商人一定的权限,让他们给边境运送粮食、铁茶、马匹等军需品,然后可以拿到一张盐引,用这张盐引获得经营食盐的资格。比如山西商人给大同运送一担大米,或者像太原米商运输一斗三担大米,朝廷就会给他们一张盐引,凭这个证能买卖两百斤食盐,这批商人很快就发了。他们以此为基础,后来崛起为晋商,另外茶叶也有专卖制度,叫榷茶。朝廷规定茶叶产出之后,必须由官府收购。和盐引一样,茶叶由商人运到边境,用来交换马匹,叫茶马互市,而通往那些地方的商路就叫茶马古道。明朝为了保障茶马交易,还特地设了个茶马司,管理茶马交易的权力。至于其他商品,就有各种商业税,比如在市场上交易,要交超关税,商品交易要交市肆税,买卖竹木、新炭柴火的也叫竹木抽分税,货物进出京城,还得交门税,过堤坝过闸门,也得交过坝税或过闸税。另外商人存放货物、牲畜还得交塌房税,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把仓库叫塌房,听起来有点别扭,其他不好分类的就统称为杂社税,其实也是商业税的一种。比如说渔业税里面就有渔客和鱼贡税种,是朱元璋从老对手陈友谅那里学来的。陈友谅占领的湖广地区是鱼米之乡,就收了渔业税。后来朱元璋专门在产鱼的地方收了一大堆河伯所,光湖北就有117个,除了渔客,产珍贵水产品的地方还得交鱼贡,就是专门向朝廷进贡珍稀水产品。寺庙信众进乡,朝廷也要收税。比如在明朝晚期的崇祯五年,徐霞客登上天柱峰,看到封鼎大典里有两个官员在收钱,觉得很奇怪,就写进了游记,说千户和提点通过索取香金来抢钱。其实徐霞客看到的是朝廷在收乡税,也是杂收税的一种。除了税,明朝还有各种各样的收费。比如说“章法引”就是从贼寇和有罪的官员那里抄家来的钱,这也是朝廷收入的大头。比如在嘉靖四十三年,朝廷商量怎么分“章法引”,最后定下来,按照四十二的比例分给户部、工部和地方官府,最后导致地方上出现大量冤狱,地方官府纷纷制造出章法引。最后万历皇帝把这个制度给停了。明朝还有一个捐官制度,捐官最早是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搞的,他们试点用军功爵位来捐官,到了汉唐宋也发展出不同的捐官制度。明朝相对来说比较克制,不像东汉时期那么肆无忌惮,捐官也只能是那些被杀实权的僧道官、医官,还有一些七品以下的散官。捐生的话,也只能当捐生以后,进了官场也只能当个州县署官,很难升到真正的要职。比如大明王朝里,沈一石说,他捐了一个六品官带,就是没有实权的虚职。后来张居正说过,从隆庆四年到万历八年,这十年里朝廷每年通过捐官才拿到四十万两银子。另外还有一项费用叫桩赔引,是指军事丢了马要赔的钱,因为普通人赔不起,于是就成立了互助基金,有点现在保险的意思。不过桩赔引主要是对边境地区的军人征收。朝廷对军事三大卫所常常免除征收,还有矿税。朱元璋不喜欢收矿税,他觉得矿税对官府的好处少,但对老百姓伤害太大。当然,这和那时候货币储量少,也有关矿税在明朝后期万历年间矛盾才凸显出来。皇帝想绕开官僚阶层直接征税,结果官员们不干了,于是掀起了皇室、文官和商人之间的斗争。最后还有一个小头收入,就是外国送来的贡品,只是朝廷看重的主要是政治意义不太在乎利润,所以收入也就有限,并且这还是个亏本买卖。因为赏赐通常比进贡的要多得多。总的来说,明朝的财政体制基本上遵循着取用有度的原则,本来不应该导致财政崩溃的。那为什么明朝会穷成那样呢?问题出在花钱上面,明朝有哪些花钱的地方呢?首先是公共事务,比如说教育,明朝格外注重公共教育的投入。从洪武时期开始,朱元璋就下令要求各地设学校,雇儒生,传播圣人之道。明史评价说,明代学校之盛,连设宋都不及,明朝不仅设了府学县学,还鼓励民间设中学、社学和武学,政府负责公共教育这一块。在洪武年间,朝廷提供鱼肉米粮给师生。到了嘉靖隆庆年间,还专门出钱给学校配食堂,教官、间生、举人、生源还享受干部待遇,不用纳税和抚徭役。政府还专门给学校提供一部分农田叫学田或供田,学生考试费用都由政府承担。地方官还有义务,请考生吃饭。总之,明朝在教育方面投入比较大。另外明朝也特别注重水利建设。朱元璋觉得光把人们绑在田地上不行,还得让他们种好田。他说,财富出于农田,农田以水为利,以水为害,所以明朝对水利建设一直很重视,从洪武到嘉靖,再到万历都没提前来过,甚至到了明末崇祯时期都穷成那样了,还治理过两次黄河。明朝还有一项公共事务是基础社会保障,朱元璋和朱棣搭建了一套社会保障的基本框架。比如每个州县四面都要建四个备荒仓,地方官员要经常报告水文情况,保证仓库的储备。另外还继承了宋元时期的养给院,帮助那些极度贫困的人,通常每个县要设立一个养给院,条件好的设两个。养给院规定每月提供三斗米,三十斤柴,冬夏各一匹布,未成年的小孩按照三分之二的标准提供。这些公共投入看起来都挺好,甚至还挺先进。难道是他们给财政带来的巨大负担吗?并不是,问题出在专门吃财政饭的胃口实在太大了。最大头的是,那帮皇室中亲们,他们吃掉的财政资源比皇宫还多。按照明制,除了太子,其他皇子都要分为亲王,亲王的儿子除了世子外,封郡王,郡王的儿子除了世子外,封镇国将军以此类推。据统计,明朝276年间,有62位亲王封藩,再加上其他亲王,总共217人,还有507位郡王。大学士徐光启曾经算过一笔账,发现皇室人口的增长率高得吓人。洪武时期,郡王有58人,到了永乐时期,增加到了127人,基本上三十多年翻了一倍,这个趋势一直持续到万历时期,再加上皇室各级女性成员,明朝皇室人口在整个时期,可能达到了70万到100万人。这帮人基本上都是特权阶层,占用了大量社会资源,却不用交税。两百多年下来,皇室成员成了一个过着奢侈生活,对社会毫无贡献的群体。大明王朝海瑞说,从大明朝开国至今,亲王、郡王、皇室宗亲遍于天下。这些皇室宗亲、宫中宦官、各级官吏所兼并之田庄,占天下之半,皆不纳赋,小民百姓能耕之田,不及天下之半,却要纳天下之税。以万历皇帝最疼爱的儿子福王朱长勋为例,万历四十二年,他搬到河南的封地,皇帝赐给他四万顷粮田。由于朝廷大臣们强烈反对才改成了两万顷,河南土地不够,就用山东湖北的两田补上。两万顷是个啥概念呢?相当于占了当时明朝全国田地的千分之三。也就是说这位福王,整个中国也只有三百多个地方养得起他。如果再多一点,就算全国人民都成了流民也养不起这帮人,这能不激起民怨吗?所以后来李自成攻占洛阳的时候,直接把这家伙给煮了。第二个压垮财政的是皇帝本人,明朝皇帝的开销极其大,别听嘉靖说什么朕四季常服不过八套,皇宫就你一个人吃饭了,伺候你的人不算吗?光是皇宫吃饭这一项就花费得吓人,比如成化帝以后,光传菜的太监就有150多人。厨师少的时候有4000多人,多的时候达到了7000人。到了万历中期,光是皇帝一个人吃饭,一年就得花费三十万两银子,不仅吃的多。明朝皇帝还喜欢大兴土木,特别是在修陵墓上,仅仅是万历和皇后的定陵就花了八百万两银子,把张居正好不容易攒的那点家底又花了个精光。在万历四十八年,为了应对后金的威胁,朝廷调动了11万民军,可是军饷总共也就是520万两银子,而这还是朝廷为了筹集军费,在全国横征暴敛三次的结果。到了崇祯时期,朱由检虽然号称简朴,可是到了崇祯十七年,国家将亡之时,他居然还在全国招募了上万名太监,导致粮食的需求增加了七万两千担,光制作靴子就花费了五万两,再加上北京、南京、凤阳等地的太监总数超过了十万两,仅靠朝廷发放的俸禄肯定不足以养活他们了。所以被封为藩王的王室成员都拥有大量的王田、王庄,从1425年到1627年两百年间,朝廷赏赐王庄、王田就达到七十多次,其中有六次的土地面积都超过了一万顷。第三个吞噬明朝财政的是军费。本来早期朱元璋设立的卫所制,军费主要由军队自己搞定,财政制补贴一点,但是才过了五六十年,到宣德年间这个机制就严重变形了。一方面,军田被军官豪强霸占,有的甚至卖给普通老百姓,导致供给减少。另一方面,卫所的士兵要么逃跑,要么被权贵占为己有,成为他们的私人劳力,军户制度的财富被私人榨取一空,朝廷只好依赖财政来支付军费,从嘉靖二十七年到万历四十五年的十四个年份来看,军费占国库支出最高达到了97%,仅此一项就几乎耗尽了明朝的家底。最后,还有很多人爱拿出来说的天灾,天灾确实有。因为小冰期的影响,明朝最后一百年旱灾、洪水、蝗灾等天灾不断,大片土地被荒废。崇祯朝最后六年还爆发了瘟疫,这就导致了赋税根本无法满足朝廷的开支,朝廷只好向百姓多征赋税来支付辽中战胜的辽饷、军队列兵的列饷,以及剿灭农民军的剿饷等。明朝末期这三种额外的税款总共多达一千六百七十万,两老百姓最后一点余粮也被捞尽了,而且大部分都被腐败分子层层贪污,大明王朝就这样被压垮了。可以说,以宣德年间为分间,朝廷在花钱上出现了明显的变化。虽然前期开支还算有度,公共事业还能够推进,但到了后期简直是自己作死。这种财政开支的急剧变化,显然不是某一个皇帝能吃垮的,而是整个制度有问题。那么明朝的财政制度有啥问题呢?中间不是还进行了修补吗?为什么没起到作用呢?因为明朝的财政制度虽然设计得很精细,但缺乏刚性约束。朱元璋的初心是以民为本,但问题是国家财政不是光靠一套好的道德准则就能够运转,最关键是需要有强有力的制度约束。然而,基于那个时候的认知和技术水平,朝廷既解决不了税收环节的腐败问题,也无法处理国家与地方的财政关系,他无法准确判断土地和商业交易的性质,更谈不上实现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,明朝财政设计的初衷是对皇室和社会底层两极的关照,可是却忽略了社会中产阶级,这导致了皇室、文官和商人之间长期对立,整个社会结构变成了两头重中间轻,社会中阶力量和朝廷没有共同利益,于是,在面对天灾和外敌入侵的时候,社会精英只能站在一边喊口号或者乱提建议。比如在万历二十四年,皇帝不顾朱元璋的教诲,开始征收矿税,这就是个昏招。一般人们认为这是因为皇帝太贪婪,同时又进行了万历三大征才造成了巨额的财政负担。但万历皇帝开征矿税这么大的决定,并没有经过官僚体系,而是交给了太监去执行,结果激起了文官商人的激烈反抗。实际上,皇室与文官已经失去了合作基础。文官集团与皇室长时间对峙,国家机器几乎停摆了。至于东林党和太监集团的斗争,其实只是皇室文官集团斗争的表面体现罢了,朝廷也不是不想进行深层次改革。面对财政制度的问题,有些大佬想修补一下。比如说早期有个名臣叫周成,他任江南巡抚的时候,发现苏州只占全国1.16%的垦田,却得负担全国9.8%的税量,松江占0.67%的垦田却背负着全国4.1%的税量。周城想减轻江南的负担,可是朝廷不答应,最后只能将江南的徭役折银来凑合,负担并没有真正减轻。当然,改革动作最大的是万历年间,张居正搞了一条鞭法,他把赋税和利益合并折算成银两来征税,这降低了征税成本,也给国库增加了收入。但是这个改革没有形成社会的合力,张居正一死,他的政策马上就被推翻。再说军事制度自从卫所制崩溃之后,明期开始搞募兵制。当兵的人不再种田,只专心打仗,比如名将戚继光看到温州矿工三万人打群架,直接震惊了。原来这帮人这么猛,于是挑选出来四千人组成戚家军。虽然募兵花费挺大,但明显提高了战斗力。可随着朝廷财政破产了,募兵主要靠将领个人出钱,军队就开始慢慢变得忠臣于将领,国家对军队逐渐失去控制,这些都是明朝的体制搞不了全面改革的原因。因为朝廷就像一个松散的政府,根本没有能力解决财政制度上的难题,原本是个税收问题,结果也变成社会问题。社会问题又牵扯到政治和军事,最终导致平朝灭亡。

声明:个人原创,仅供参考
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
作者:光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头条新闻
图片新闻
新闻排行榜